热点资讯

最新文章
杨毅刚 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异同分析与相互借鉴》
发布时间:2018-11-07  阅读:2097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

【摘  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并进一步加速新经济的发展,而新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有效支撑,作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源头,工程教育如何培养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各类高校对工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日渐高涨,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作为全球公认的两大主流工程教育阵营,各类高校为有效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在两者之间如何做选择?本文将从两者的发展愿景、价值理念、目标、实施思路、实施方案、评估评价体系和改进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挖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揭示造成这些异同点的根本原因---定位差异,最后着眼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如何相互借鉴的关键点,以期为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CDIO  华盛顿协议

 

作者简介杨毅刚,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庆、唐浩,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更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随着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大量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科学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还涵盖与工程科技专业技能互补协同、具有经济和管理素养的跨界人才。工程科技人才已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新兴产业发展质量的高低。

 

作为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的源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科技人才,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技术基础轻管理和经济等非技术实践等问题。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科技人才以有效支撑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还要考虑如何让些工程科技人才能够引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顾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工程教育界围绕如何有效缩小“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鸿沟以及如何有效支撑、引领经济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专业认证”)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简称“CDIO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旨在解决“如何培养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核心问题。

 

1、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的介绍。

 

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accreditation)是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技术协会和高校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目前,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主要包括《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其中,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认证标准,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目前专业认证,一般即指《华盛顿协议》,它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以培养专业工程师作为主要目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从2000年到2004年四年间, MIT与瑞典的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在Knut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资助下, 通过共同的探索研究, 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2]

 

2、开展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的高校队伍不断壮大。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学生人数占比全球工科学生超过30%。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布点17037个。如何以新理念提高人才质量、与国际工程教育先进水平接轨、支撑并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专业认证和推进CDIO模式落地等工作。

 

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华盛顿协议》,自此我国工程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高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更多资源开展专业认证申请工作。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统计,2014年至2018年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国内高校申请专业认证的数量逐年攀升,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覆盖21个专业类。

 

表1   2014~2018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受理国内高校申请专业认证的数量

                           

 

2005年汕头大学开始推行CDIO模式工程教育改革,CDIO模式在中国已兴起十余年。过去13年,汕头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高校先后主办或承办过12次CDIO全国性或国际性年会,8次CDIO全国性培训班。据2017年5月CDIO工程教育联盟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3所高校100余个专业实施CDIO模式,参与教师数超过4000人,参与毕业生人数超过12万人。截至2018年5月,联盟已有168所高校和个人成员。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虽然在我国快速落地生根,但相对于全国17037个专业布点,各高校专业的专业认证通过数量(846个)和CDIO模式实施数量(100余个)微乎其微,快速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大幅提升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CDIO模式实施数量,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3、高校在解决 “国际实质等效”问题时面临的“选择困惑”。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同属于全球领先的工程教育实践,是工程教育的两大主流改革阵营。对国内的高等院校来讲,迫切希望通过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让教育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实质等效。很多高校不惜资源,既做专业认证,又推进CDIO模式,但对于一些资源较为紧张的高校,如何权衡选择其一进行重点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施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如何来把握资源平衡,做好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必须同时开展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才能稳操胜券吗?两者是否有本质差别,是否能只实施两者中的一个,就能达到产业对工程教育提出的要求呢?这一系列选择性问题逐渐变成难以解答的“困惑”,摆在了国内高等院校的面前。

 

本文将从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的发展愿景、价值理念、目标、实施思路、实施方案、评估评价体系和改进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挖细剖,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点,明确两者的定位,进而提出两者如何相互借鉴的关键点,以期为高等院校提供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在工程教育可落地可实施可测量的同时,又能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逐步实现工程教育“从有到优”的跨越,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二、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全方位比较分析

 

1、两者的发展愿景和理念比较分析。

 

专业认证的发展愿景和理念:依据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培养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合格性评价标准。愿景描绘了专业认证对于未来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专业认证要走向何方”的全貌,即让毕业生达到产业界认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随着发展是变化的,直接影响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也在变化,间接地给工程教育提出了一个持续变化的要求,一个逐渐变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专业认证正是通过“行业标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推导流程来提升工程教育水平。专业认证的理念主要包含:①以学生为中心理念;②OBE理念;③持续改进理念。

 

CDIO模式的发展愿景和理念: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愿景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一是纽带作用,详细地描述了CDIO模式这四个环节的核心作用,即培养过程环节和产业运作环节的纽带。二是工程基础,重点强调工程基础的基石作用,即工程人才必备工程理论基础是通向实践的第一步。三是环境因素,突出工程教育环境和产业环境带来的有利作用。CDIO模式的理念主要包含:①一体化培养理念;②遵循工程逻辑的全周期流程覆盖理念;③专业评估理念;④PDCA质量改进理念;⑤人本主义理念;⑥OBE理念。

 

发展愿景和理念的比较分析结论:

 

在发展愿景方面,两者对于未来的期望是一致的,以达到工程教育支撑和满足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为共同愿景,以产业发展的要求作为工程教育水平提升的导向。

 

在理念方面,两者均包含:①OBE理念。即定义学习结果、实现学习结果、评估学习结果和使用学习评估结果。②持续改进理念。体现PDCA质量改进理念,建立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的评估与改进制度。③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均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两者的目标和实施思路比较分析。

 

专业认证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产业界和工程教育界的联系,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的适应性,着重强化实践教育,对毕业生未来五年的能力提出要求,逐渐和国际接轨,实现国际互认。

 

专业认证的实施思路: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推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适应性变革,并强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CDIO模式的目标:通过工程教育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掌握工程科技技术基础知识,把控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理解管理和技术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的深远影响。

 

CDIO模式的实施思路:从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建立在真实世界的CDIO模式过程,以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环境,即基于工程全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大纲为培养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和实践工程。CDIO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培养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改进,提供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到评价的整体改革方案。(2)教学大纲把工程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细化到能够在具体培养环节观察和评估到的程度。(3)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

 

目标和实施思路的比较分析结论: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两者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统一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满足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具有更好的技术基础知识、能领导创新开发与运行并且具有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的工程师。两者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思路、模式以满足和支撑企业和社会需求,均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两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迥异:CDIO模式强调以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为牵引,通过正向分解,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到评价的整体改革,而专业认证则以毕业生质量认证标准为依据,倒逼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适应性变革。CDIO模式将企业创新模式或工程创新模式镜像为一体化的培养实施模式,针对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实现很深很细的分解。

 

3、两者的工程教育实施方案比较分析

 

专业认证实施方案:我国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12个方面对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可分为7大类,37小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胜任能力等内容,但核心就两条,即课程设计和毕业要求。目前专业认证,官方未作统一的解读,表述相对而言比较笼统,毕业要求也不够精细。

 

CDIO模式实施方案: CDIO模式培养大纲是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一级主题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4级、70条、400多款)。CDIO模式通过复杂但有条理的程序过程,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于现代工程师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转化和分解,最终形成《CDIO大纲》,并将4个一级主题进行了四层次的细化,使得笼统空洞的教育期望与教育愿景转化成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学生表现与行为[3]

 

工程教育实施方案的比较分析结论:

 

通过比较两者的实施方案可以看出,CDIO模式细化分解至更为具体、可操作实施的四个层级,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只分解到一级,颗粒度较大,且缺乏官方权威解读。此外,CDIO模式和专业认证两者实施方案聚焦点不同,主要表现在:

专业认证聚焦共性,面向实现跨专业认证,提出了跨专业的质量认证“底线”合格标准,但缺少对单个专业个性化指引和专业能力建设的培养。CDIO模式聚焦个性,面向具体专业,提供个性化的工程教育解决方案,提供针对单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和教学模式,但缺少共性的衡量标准,无法根据个性化培养目标去开展横向对比和认证,即缺少国际互认的基础。

 

专业认证聚焦结果,提供了跨专业的“底线”衡量标准,为各专业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实施过程指导下不足,缺少方法论支撑,标准细化程度不够,容易造成解读歧义,另外专业认证追求底线衡量,在支撑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不如CDIO模式。CDIO模式聚焦过程,拷贝工程实际过程,以社会需求逼近为目标,提供了针对具体专业的一体化、详细的工程教育模板,使得工程教育有了标准的方法论指引;不足之处是聚焦具体专业,缺乏跨专业衡量和互认的基础,若将细化的培养目标作为专业认证的衡量标准,则认证标准过细过小,引起认证工作量成倍增加,对专业来说,条条框框过多,限制过多,可创新或可发挥的余地变小。

 

4、两者的评估评价和改进体系比较分析。

 

专业认证的评估评价和改进体系:专业认证一般包括认证的过程、衡量的标准和认证的高度。衡量的标准是指专业认证提供了面向各工科专业的培养质量“底线”要求,因不面向具体专业,可实现跨专业衡量和认证。认证的过程一般为,准备申请材料、材料评审、专家进场、实施认证,通过与衡量尺度或衡量标准度量后,得出对衡量标准满足程度,即达成/不达成,专业认证结果一般是是合格或不合格,若为合格,即表示该专业满足“底线”质量要求。认证的高度是指认证结果能否有效的激励专业开展持续改进和提升,以逼近社会需求[4]

 

CDIO模式的评估评价和改进体系:CDIO模式评估模式采用基于12条标准的专业评估,这12条标准中主要覆盖:专业的使命、目的、课程计划、教和学的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考核方法及教师发展,其中背景环境、学习效果、一体化课程计划、设计-实现经验、一体化学习经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考核等7条标准是CDIO模式的精华所在。CDIO模式采用的专业评估方法主要包含审阅各环节的计划和行动的文字记录、与个人和专题小组面谈、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体会备忘录、校外专家的专业审查、重点环节重点分析等内容。CDIO模式的改进体系是建立监控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的依据,对输入、过程、成果、改进等环节重新梳理,把不满足标准或缺乏质量的部分全部找出来并进行纠正的过程。

 

评估评价和改进体系的比较分析结论: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都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都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最终都要接受社会检验,因此,两者的评价标准主体内容较为相似,但是专业认证的评价标准是公认的合格标准,是工程教育水平的基本评判,在执行中各学校一般会以认证“底线”为准绳,通过专业现状与标准比对,明确短板改进的方向,以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而CDIO模式按照企业需求,拷贝产品开发或工程项目全周期流程,提供覆盖产品或系统的各个流程的评估和改进方法,其评价标准的柔性程度较高,适用于不同水平的评判,个性化程度较高。

 

5、两者异同点总结和分析。

 

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专业认证追求底线的逼近,是不分专业的通用“底线”,通过统一标准验证工程教育水平是否达标,作为刚性约束为各专业提供了通识的努力方向和目标。CDIO模式追求产业需求的逼近,通过具体专业目标来制定柔性定制培养内容,无底线或红线要求,是动态拔优的“高线”。究其本质,之所以造成这些区别和差异,正是由于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两者定位不同造成的。

 

三、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两者定位

 

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CDIO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既然并行存在,则一定存在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存在定位。从第一部分的比较分析可知,专业认证定位刚性的合格标准,通过合格标准约束各院校的工程教育水平,而CDIO模式定位柔性的方法论,通过建立详尽可测评的专业培养标准、构建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基于项目/问题、探究式等主动教与学方法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动态逼近产业发展需求。

 

1、专业认证是验证工程教育效果的直接手段和公认约束,是不分专业的刚性的合格标准。

 

自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更加注重专业认证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在其程序、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上体现中国对工程教育的重视度。专业认证的工程科技人才是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和社会是否认可毕业生的能力,是检验工程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专业认证检验工程教育水平的核心标准是从技术、管理、经济三个角度对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行考核。工程技术是工程教育的根本,任何工程都以技术为基础开展的。管理能力往往不被工程教育看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毕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只是泛泛地进行理论教育,缺少实践教育。经济决策能力对工程科技人才而言,是非常必需的,它的高低直接决定某工程或项目能否盈利,其产生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受到市场追捧[5]

 

从根本上讲,专业认证定位是合格标准,底线要求最终在满足华盛顿协议底线标准规定的内容之上,对毕业生的技术、管理和经济三方面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行考核,是对高校工程教育水平的一个基本衡量,不是动态变化的,难以做到拔高性考核。回顾我国专业认证的成就,接受专业认证的高校数量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专业认证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需要投入资源率先通过合格认证,才能谈及拔高提优。笔者多年来参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走访近20余所高校,发现有一些高校工程教育基础薄弱,但却效仿一些基础较为扎实的高校,从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伊始就依据CDIO模式为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殊不知工程教育改革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基础薄弱的高校不仅难以顾全大局,甚至有些基础技术培养也慢慢退步,变得得不偿失。反观CDIO模式,其标准是动态社会需求的逼近,不是底线是高线,国内工程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不能用一个优良水平(80分)来做及格线,因此CDIO模式就不是很适合做认证。虽然专业认证的定位是合格的检验标准,但其主流认证《华盛顿协议》来源于国外,对数标准没有细化,不同高校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直接影响我国工程教育和国际接轨的进程,实质等效的要求越来越难达到。

 

2、CDIO模式是无限逼近产业需求的达成社会共识的工程教育模式,是区分专业的柔性的人才培养方法论。

 

CDIO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强调工程教育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思路是无限逼近产业真实需求。CDIO模式为各学校和专业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体化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指引,按照规定程序和操作规范,重点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CDIO模式主要强调基础,是建立在企业实际运营背景下的,其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业务都是产业各企业运营真正需要。CDIO模式之所以选择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因为这四个环节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未来的工作环节,是培养预备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和态度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CDIO模式倡导一体化方法,用于定量和定性衡量学生的需求和建立学习全流程的学习过程。

 

CDIO模式之所以定位方法论,是因为其用一个严谨的工程过程来设计CDIO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而且它的培养大纲细化程度较高,三级细化至400多条,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同时,CDIO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企业运营的全流程模拟环境,创建了一个与技术息息相关的抽象实践框架,还为学生掌握经济和管理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专业认证相比,CDIO模式采用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融合了多个学科,通过系统化方法培养各个水平阶段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系统的构建能力。正是在CDIO模式的引领下,我国工程教育正在从理念走向行动、从国内走向世界,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之路,使得中国工程教育正在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3、“底线标准”和“方法论”的定位总结。

 

专业认证不分专业并且提供类似“底线”的合格标准以验证各高校专业的工程教育水平,认证的结果只有“通过”和“不通过”,具有较强的刚性,更适合做认证标准。而CDIO模式不仅区分专业,还以产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动态定制培养内容,在培养过程中模拟真实的产业场景,产业场景千差万别,培养的目标和思路也不一样,使得CDIO模式不适合作为统一标准检验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教育水平,而更适合作为方法论来指导高校开展分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工作。

 

四、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相互借鉴的关键点

 

由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工程技术等一系列相关学科发生了根本改变,工科教育需要更多地融入理科学科内容,专业融合成为工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正是“新工科”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和产业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认证只提“底线标准”不提动态逼近产业需求,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和产业的适配度会降低,而CDIO模式只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不重视合格标准的通过,可能会对基础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为了中国工程教育水平能够快速提升,工程科技人才能够有效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相互借鉴成为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

 

1、专业认证借鉴CDIO模式的细化内容,对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解读,降低不同高校解读专业认证的差异性。

 

CDIO教学大纲分为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等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每个层面的内容又会继续扩展细化至第四层级,在降低开展基础工作差异性的同时,还可指导处于各水平阶段的高校开展提优工作,这些特点恰恰可以弥补专业认证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专业认证属于合格标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让多数高校深刻理解合格的标准是什么,高校如何快速达到合格标准。CDIO模式扩展至第四级的完整实践内容可以帮助高校结合工程教育合格标准的要求,对专业认证进行细化。

 

2、专业认证在现有通用检验标准的基础上借鉴CDIO分专业大类培养毕业生思路,进一步完善专业认证补充标准。

 

CDIO模式以模拟创新-设计-实施-运行这一整套贴近产业真实的复杂环境为框架,通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为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水平提供了实施模板和操作范式。如CDIO模式按照专业大类制定教学计划聚焦结构、次序和对应关系等方面的应用,设计各个专业课程计划,具体包括了导论性课程、各种学科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学习效果高度交叉的总结性实践课程。专业认证借鉴这种专业化思路,对补充标准进行补充完善,按专业属性系统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保障实施过程可控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3、CDIO模式借鉴专业认证的通用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完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基础能力培养方法论。

 

专业认证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固本强基和夯实基础更是高校狠抓工程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通过专业认证,才算得上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华盛顿协议》强调以评估标准为驱动,以结果倒逼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适应性变革。CDIO模式可借鉴这种重基础能力培养思路,按照专业认证对于基础能力的培养要求,开展毕业生基础能力培养,快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专业认证在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非技术因素对技术成果的制约和影响 [6]。CDIO模式可借鉴专业认证这种思路,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深入掌握工程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在项目管理和经济决策等知识点上进行延伸,增加知识面,消除盲区,使得毕业生在技术、管理和经济决策等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逼近社会需求,且能够与不断的变化社会需求相适应。

 

五、结束语

 

如何解决 “如何培养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已迫在眉睫,高校是否需要同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CDIO模式,还是只选其一?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专业认证也好,CDIO模式也罢,这取决于自身工程教育现状、能力和目标。笔者的建议如果高校基础薄弱,首先要固本强基,结合专业认证要求,以CDIO模式为方法论,开展相关认证工作迅速通过专业认证,达到合格标准,通过及格线;如果高校已经通过专业认证,那再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继续开展工作,则会收效甚微,此时,高校可以CDIO模式的方法论及CDIO模式的相关标准为指导,开展相关拔高提优工作,不断逼近产业需求。只有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才是符合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工程教育的水平也会越来越来高,进而探索建立一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参考文献:

[1]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6):6-10.

[2]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林鹏,陈严.CDIO模式在中国(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34-45.

[3] EdwardF.Crawley et al著,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杨毅刚,孟斌,王伟楠. 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06):24-30.

[5] 杨毅刚,宋庆,唐浩,孟斌,王伟楠.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经济决策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32-36+65.

[6] 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72-78.

扫一扫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