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教育视点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大学教学改革的十大常见误解
发布时间:2019-02-28  阅读:738

文章来源:西浦ILEAD微信公众号

现在教学改革已经在大学里掀起热潮,从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到一线教学的火热教改实践,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提升。

 

尽管如此,关于当前大学教学应该往哪个方向改,什么样的大学教学是好的等问题,还没有充分的讨论,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逐渐显现的时候,如何保持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是每一个大学课堂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学教改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大学教改应该首先考虑,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技术对改革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基本的问题,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则教改很有可能走入误区,成为瞎折腾。本文列出十个当前比较典型的大学教改误区。

 

 

 

误解一:

上课最重要的是教知识点

受前苏联教育理念和体系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点的讲授,这在互联网之前是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大学是主要的知识储藏地,但互联网让知识变得无处不在,大学不再是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大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深思!

 

因此,大学课堂单纯教知识也会成为过去。当前的大学教改,就是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目的大学课堂,给予学生更多能力和素养层面的高阶性收获。然后,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学改革,并没有充分思考清楚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多改革看似很花哨,但还是翻来覆去考虑如何把知识给学生教好,这种改革,不管能否有效地改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疑问很难跟得上这个时代的需求。基于上课教知识点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当前对教改最大的误解。

 

误解二:

知识点讲得越清楚的老师是越好的老师

这一误解和上一个有关,但更多地是说教师的角色。过去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能否把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但现在不是了,如果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大学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老师需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关注学生一个学期下来的收获是什么,而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包办下来,整天琢磨如何尽可能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误解三:

学生没有相关知识背景是很难开展自主学习的

尽管目前很多老师都清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很难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主要的顾虑是不相信学生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自己能有效开展学习,因此还是想方设法提前教给学生很多东西。实际上,只要学生被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老师能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效达成目标。

 

 

误解四:

研究导向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

近年来尽管有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涌现,例如问题导向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导向的学习等,但在大学中的使用很少,主要的原因是老师们普遍觉得这种看似在玩的学习不靠谱,一学期玩下来学生肯定学不到什么东西。之所以有这一误解,是因为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了解,不知道现在00后的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实际上,通过项目式学习或者更高级的研究导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解五:

运用所学知识练题是能力培养

现在各个层面都在倡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很多大学教改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对能力和素质有误解,例如,有数学老师认为,多让学生练课后练习题就是培养能力。这一误解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现在大学普遍对能力和素质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也是接下来深化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的事情。

 

误解六:

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可大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很多老师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方式,把大量的学习都留给学生,以为这种完全让学生自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是对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自主掌握特定知识的能力,而是包括如何看待社会现实,如何把知识和现实的问题想联系,如何形成一套思考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体系,而这些方面的获得,都需要老师的引导。

 

误解七:

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发生的

尽管现在很多老师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上,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改革主要聚焦于如何改进课堂,把学生的学习主要设定在课堂的环境中。实际上在互联网之后,学生的学习可以变得无处不在,特别是如何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变得愈来愈重要。大学教学改革,如何拓宽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多地把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纳入改革范围,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误解八:

所有的学生考90分以上的课程是成功的课程

学生学业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老师指出学生的学习很功利,只盯着考试和成绩看,一点都不假。这实际上考验大学到底应该如何测评学生的学习。现在很多教学改革在谈成效的时候,往往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来说明,有些老师把某课程所有学生都及格,一大批学生都考90以上作为很骄傲的事。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一门课程如果所有学生都在80分90分,基本可以判定这个考试是失败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倡导过程性考核,而不是终结性考核,而过程性考核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从而引导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方向。如果若干次过程性考核,学生的结果是90分,基本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会有多少反馈,应该是考核内容不合适的表现。

 

误解九:

把课程搬到在线平台是一种教学创新

混合式教学、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教学创新聚集地,很多老师的教学做得非常花哨,但是很少考虑这种花哨到底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价值。从本质上讲,整合在线学习只是手段,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要明确。笔者看到很多老师在做在线课程时,一味追求在线视频的质量,好像视频质量好了学生就学习体验好,实际上是很大的误解。

 

所有整合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都首先必须回答,这种新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什么,不应该盲目去追求视觉上的美观,也不要觉得运用了技术手段就是创新,而是真正考虑,这些创新对于学生的价值。

 

误解十:

做科研好的老师教学也会好

尽管这是最后一条,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一条,相反,这条在当下的国内大学,堪称最大的误解之一。我们的教学改革要做得好,纠正这一误解,十分必要也必不可少。

 

仔细观察目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可以说很多还在用科研的思维在做教学。例如,很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些规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把学校引进多少“人才”(如杰青、长江学者)作为教学改革的举措,有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经费主要花在了引进少数几个人才身上,而不想着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提升学校里所有老师的教学能力。

 

这些现象,除去用教学改革的幌子来做科研做指标的情况外,可能存在的一个深刻误解就是,认为科研做的好的老师教学也会好。殊不知教学和科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笔者曾见到太多的科研“人才”的课堂惨不忍睹,笔者也见到太多科研上寸草不生的老师,课堂生机勃勃。因此,笔者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高校要设立很多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还赋予了这个团队非常大的权力,甚至有时候会当场训斥很多年轻老师很好的课堂教学,阻碍大学里真正的教学创新。

 

笔者曾在很多场合表示高校应该取消督导组,或者至少重组这个团队,让真正做创新的老师在这里指导其他老师。尽管学校教务部门不喜欢这样的观点,但这实际上决定了真正的教学创新能不能在一个学校生长和持续。

 

一言以蔽之,大学要想做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放弃引进科研人才的想法,把目光聚焦到大学已有的教师队伍上,想方设法去提升所有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要妄想通过引进几个人才就改变一校的教学水平。

 

本文作者 张晓军 副教授 

▪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常务副院长

▪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学术助理

 

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力及教学改革的培训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与组织变革、组织领导力(主要在中国环境下的本土领导力研究)、未来大学、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论等。

扫一扫分享本文